我一直覺得自己得天獨厚,四十年來投入教育工作的實務與研究,經歷了一般人不容易遭遇的狀況。喜悅的是,每每在最低潮的時候,從年輕就銘記心中的那一段話就冒了出來:天將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雖然在五十歲那一年,就決定不再引用,沒想到竟一直擺脫不了)

    這一段時間,除了日常工作的必要投入,開始擠出時間,認真的把展賦教育系統的理論與實務,逐一整理與詳細撰述,希望可以集結成方便分享容易閱讀並且激勵實作的系列著作,為台灣本士化實驗教育系統的建構盡一份心力。以下,是相關作品的分享:

 

 

從孩子的哭聲談起

 

幾乎每一個爸媽對自己小Baby的哭聲都會有所反應,即使是已經睡著了。自由時報201711923:03刊出一篇報導附上一段影片,報導指出:「片中可以看到一名父親坐在沙發上呼呼大睡,手中並未抱著小孩,不過當他一聽到小孩的哭聲,便下意識的做出輕拍的動作,哄著小孩別再哭泣,而一旁抱著嬰兒的母親,則是被丈夫可愛的舉動給逗樂了,不斷的哈哈大笑!

 

二十幾年前,作為新手爸爸的我也有類似的經驗。在兒子剛出生的幾個月內,每次我在淋浴時,洗澡水沖刷到塑膠布拉簾的聲音,常會讓我不自覺地暫停洗澡動作,側耳注意聽是否寶貝兒子哭了,結果當然多數是白忙一場,有趣的是,這些白忙的經驗,並沒有減少我下一次相同的反應。

 

有一位媽媽,在回顧自己寶貝女兒剛出生的影片時,看到了爸爸的力量。

 

在保溫箱中的女兒,身上沒有穿衣物,只有貼著好幾個貼片在觀測,影片中的爸爸,拿著相機正在錄影,輕輕喚著,此時,保溫箱中的女兒忽然哭泣了起來,影片中爸爸的聲音變得好擔心好心疼,頻頻趕緊說著:不哭喔不哭喔,爸爸在這裡呀,爸爸在這裡呀…

神奇的是,忽然間聽到爸爸聲音的女兒,忽然就停下了哭聲,開始安穩的又睡著,眼角邊還含著一些眼淚。

 

多數的新手父母對於孩子哭聲的反應通常是立即性與包容性,甚至視為是可愛的表現。所以,阿牛所主唱的【結婚那件事之後】主題曲《寶貝我的寶》歌詞有這麼一段:

 

眨一眨眼睛  你對我鬧

嘟一嘟嘴巴  你快哭了

是不是  肚子餓  尿布濕了  等我抱

你心情不好  我開始煩惱

 

  我的寶貝寶貝我的寶

你是全世界最可愛的愛哭包

不哭不哭  快來抱抱  有你真好

 

上面的這些描述,都是從新手父親的反應來談嬰兒的哭聲。其實,嬰兒的哭聲並不順耳。

 

科學家認為:「嬰兒的哀號會攪動大人的世界」(A Baby Wails, and the Adult World Comes Running)201794日出刊的紐約時代雜誌指出,根據加洲大學Young教授、丹麥Aarhus大學的Parsons教授、及牛津大學Kringelbach教授等人的研究發現:對於嬰兒哭聲,一般成人和需要腦部治療的受試者都在49秒之內,腦幹的中腦導水管周圍灰質(Periaqueductal grayPAG:人類控制疼痛及防衛行為)區域立即有反應,其速度快過對其它聲音的反應大約是兩倍。在該研究中也掃描了受試者大腦中有關「情緒控制及移動」的區域,同樣的,聽到嬰兒的哭聲,兩組受試者的大腦前述區塊都「rapid firing(著火了)」。換句話說,用科學方法研究人類大腦的反應,應證了任何人在聽到嬰兒的哭聲時,都會感到不舒服且會立即採取逃避或制止的行動。這就是大腦的壓力反射:Fight or Flight(戰或閃)

    除了觀察大腦自然反應的造影掃描結果外,心理學家也測試了嬰幼兒的哭聲對成人日常生活的影響。其中一個有趣的研究是2012年發表於Acta Paediatrica (美國小兒科醫學報)由英國牛津大學Christine E Parsons教授及其同事所進行的實驗。他們召集了40位男女各半的成人作為受試,要求他()們分別在聽到嬰兒的哭聲成人的哭聲及小鳥尖叫聲後,都進行一分鐘的打地鼠》遊戲。結果發現:聽完嬰兒哭聲的受試者得分最高,同時其最小打擊力道平均打擊力道,也都比聽到其它兩種聲音之後的動作來得大。研究者們認為:嬰兒的哭聲會提高成人手眼協調」之工作效率的現象,顯示人類對於嬰兒哭聲的本能反應就是需要立刻有效解決問題。我認為,因為,哭聲代表這個小baby 有難當前,他或她要活下去,就要哭。為了延續種族生命,旁邊的大人當然要伸出援手。同時,要能找到造成嬰兒痛苦的根源,並且有效地解除它。

    歸納多數研究,絶大多數的成人聽到嬰兒哭聲時,不是逃避,就是處理。但是,當你既不能逃避,比如說你就是他的父母時;同時,又不能有效處理,比如說不管你怎麼做孩子就是哭個不停,你該怎麼辦?這幾乎是全天下父母所要面對的「孩子的挑戰」,而這個挑戰若不能有效的因應,所產生的後果,父母的遭遇可以從最輕的手忙腳亂,一般性心情煩悶挫敗,到較嚴重的犯上了憂鬱症,甚至發生家庭暴力,更嚴重導致有人傷亡(如用力揺晃大哭的嬰兒,導致腦傷)。本書的寫作,就是想要把三四十年來,我所累積的實務經驗結合科學研究發現,以生存動力觀的系統,來陪伴父母們面對孩子的挑戰」。

   

誠如前面所說,每一個父母處理孩子「哭聲」(請注意我這用哭聲,還不是用哭鬧原因後面會再詳述)的反應以及得到的結果都不一樣。以下,我先舉三位比較典型的媽媽的困境,來做進一步的討論:

   

一位3C世代的新手媽媽,有這一段紀錄:

三歲的姊姊在阿嬤房間哭鬧不休,媽媽想盡辦法都無法讓她停下來,最後也火了,就拿出當時還很不智慧的手機跟姊姊說:「我要把妳錄音起來,以後讓妳知道妳哭得有多誇張!」結果當然是讓姊姊哭得更加慘烈。但媽媽當時已經全然沒有想要安撫孩子的念頭,一心覺得這孩子就是一點也不愛媽媽,媽媽這種東西對她一點影響力也沒有

 

另一位媽媽,她的女兒在一歲左右生了場大病,醫療的過程孩子受盡折磨,哭鬧成了常態,甚至把阿公阿嬤也拉扯進來。媽媽說:一歲多之後開始生病住院,如果女兒當著公婆的面前耍著脾氣大哭,總是讓我們更是又懊又惱,不只要面對用哭的表達自己不滿的女兒,還要面對公婆的指責,甚至感覺到公婆此時的過度寵護孫女的行為,讓我常常更是無法忍耐,分不清楚到底是討厭公婆的行為,還是討厭女兒的行為了。

 

孩子小,未上學,媽媽無法處理的哭鬧,在家裡承受的也許只是公婆的指責。但是,當孩子到了學校,媽媽面對更是眾多外人的壓力。就像下面的例子,這位媽媽連身體都受損了。

女兒進入小學,每每看見她在學校大哭大叫,就十分的厭惡,感覺所有的眼光都在看我這個媽媽帶出什麼小孩來,甚至初期更是有一種想壓制住小孩的慾望。在那個無法放鬆的日子裡,我甚至因此緊繃到半身麻痺在學校緊急送醫住院,疑似小型中風。

 

這三位媽媽都有相同的處境,在孩子哭鬧中,她們自己打敗了作為媽媽的自尊。不過,一樣都是挫敗的媽媽,三人的情況,又不盡相同。第一位三C媽媽覺得不被孩子喜愛,更懷疑自己是否具有為人母的功能。這樣的想法是否會對媽媽產生長久的影響,要看孩子哭鬧的頻率以及媽媽身邊有沒有支持的資源。為母則強,如果三C媽媽的公婆不像第二位媽媽的公婆,同時媽媽自己又能有相當時間可以喘息,通常,媽媽都能熬過去。

第二位媽媽的情況,則可能是三代同堂的家庭中不少為人媳婦者的最大痛苦之一。多數的公婆免不了以過來人的身份關注兒媳對於孫子女的管教。然而,世代的差異,價值信念不同,反應到教養方式上當然有別。遺憾的是,華人世界傳統文化中的孝道,讓作為長輩的忽略了世代差異,理所當然的相信自己為了孫輩好,去指導兒子媳婦如何帶孩子,就是對他們好,而接受自己的教誨也是孩子該盡的孝道。當然,較為不幸的是,這位媽媽的公婆給予的是「指責」。所以,當媽媽無法有效安撫女兒的哭鬧,自己感到挫敗時,有經驗的公婆竟是火上加油責怪媳婦無能。雖說當時媽媽自己寫道:「分不清楚到底是討厭公婆的行為,還是討厭女兒的行為了。我認為,兩者都有。令人擔心的是,當時小孩才一歲多,如果公婆和孩子的狀況沒有改善,再加上媽媽又找不到支持系統,恐怕撐不了多久,這位媽媽就會崩潰,或者因為防衛而採取被動的放棄或主動的攻擊。這樣,整個家庭的功能當然大受影響了。

第三位媽媽的遭遇更令人同情,對於孩子的哭鬧,媽媽的反應只剩下:「厭惡、壓制、及緊繃到半身麻痺」。我相信,「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六歳的小孩會造成媽媽的處境如此難過,過去的六年,媽媽的教養一定累積了很多的負面經驗,媽媽不好過,這小孩也不會是很好過。如何預防類似的困境持續在社會出現,並協助已經陷入困境的父母找到出路,正是本書出版的要旨之一。本書的內容建構在「生存動力觀」的系統上,確認嬰兒出生後的第一個五年,是「生存動能奠立基礎,性格發展建置結構」的關鍵時期。如果能夠經由本書的引導,新婚夫婦在決定生育孩子之前,妥善規畫孩子出生後五年間的教養工作。已經為人父母者,根據自己的教養歷程,尋求「回補或修護」的策略並加以落實。那麼,社社會上就會多出許多親子和諧的家庭。

當然,您可能會問:嬰兒出生後的前五年,真的那麼重要嗎?

「嗯!,讓我們看下去!」

 

什麼時候孩子的「哭聲」變成「哭鬧」?

 

待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阿貴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