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時候孩子的「哭聲」變成「哭鬧」?

             我不喜歡哭聲,當孩子哭的時候我不知道該怎麼辦?我只想用一切的辦法來讓孩子停止她的哭,如果用盡了一切辦法還沒有成功的話,就只能使用最原始的『權』、『力』來停止,我還有理智,知道不能使用暴力,但卻潛意識使用了『生氣』產生的權威,來解決我面對哭聲的焦慮感與當媽媽的標準值。

這位媽媽的反應很真實,孩子的哭聲引發焦慮,不能有效停止哭聲,只有本能用權威壓下去。還好,她說:「我還有理智,知道不能使用暴力」。但當哭聲持續到理性無法管控時,怎麼辦?

小玉在八個多月時堆積木,積木倒了,她哭了!我可以理解她是很難過才哭的,但是小玉哭的時間久了,哭就算了,還一直要我抱抱,我抱著就好了,可是她又邊抱邊身體扭動,讓我實在是很難抱,心情煩躁洶湧而來,本想好好的同理他,但煩躁使我不舒服,於是果斷放棄,真誠面對自己的心情,將小孩交給老公去抱抱,我旁邊冷靜一下。

碰到無法有效立即處理孩子的哭聲時,身邊重要他人就十分重要,可以幫助主要照顧者暫時脫離困境,否則,很快地「哭聲就變成哭鬧」。但是在現實忙碌的生活中,這種境遇是很難得的,沒有人幫忙,媽媽只好發展出自己的方法。

當我無所不用其極地安撫哭聲時,餵奶是我最大的利器,但是也自傷最高的武器,當孩子(差一歲多的姊弟)一起哭時,我很想繼續使用這樣的方式,直到孩子們都不再哭泣,但又對於同時哺乳的方式感到難過與害怕,哺乳使我的情緒下降,讓我害怕我接下來的日子只能使用這個方式,再也逃不脫被箝制的哺乳,我腦中的悲劇不斷的擴大,對孩子的哺乳已經不是溫馨的畫面了,我的腦中甚至產生了『血蛭』這一詞,我開始生氣,我不知道該怎麼辦?最後我開始攻擊,我發出比孩子更大聲地哭喊,我不停的哭,不停的叫。

當這位媽媽只能持續地用哺乳的方式來阻止哭聲時,母親育兒愛兒的本能,已經被壓到最底層,可愛的兒女,竟成了「血蛭」,此時,「哭聲就不只是哭鬧而已」,恐怕已逐漸成了媽媽的夢靨。這種情形,就非常需要專業的協助。還好,通常一般人都會有一些自我保護機制,避免讓自己在「愛孩子,又無能」的困境中拉扯得太嚴重。

回顧小琪剛出生時,身為新手媽媽的我是極有耐心的,新生兒那麼小,哭聲很小,在嬰兒時期的小琪即使哭了也是很快就能安撫,給予牛奶或換尿布就可以馬上停止哭聲。越來越大孩子會有自主的行為,不再是嬰兒那麼好擺佈了,媽媽走東,她就走西。記憶中在小琪還不會表達之前,我似乎都定位她是[小小孩],但在她會說話溝通之後就變[小孩],應該要會說理,能溝通,聽的懂人話的小孩,對孩子的要求與期待隨著孩子的年齡增加。對於孩子的哭聲也會瞬間理智線斷線...沒有耐心。無論她哭的原因是什麼,可能是有需求未滿足,可能是跌倒。只是哭了。我大概就會想翻白眼。OS,有啥好哭的?

雖然不知道小琪的媽媽,認定小琪在幾歳的時候,就不再是[小小孩],也不知道,當小琪變成聽得懂人話的[小孩],明知小琪的哭是有原因的,媽媽翻著白眼心想有啥好哭之後,會採取什麼動作? 但是至少知道兩位媽媽相較之下,後者是比較淡定些,其個人所受的影響,在當下似乎也較低。然而,在實際的生活中,在後來的兩三年,小琪長得更大時,媽媽就開始招架不住了。

下面是小琪媽因為招架不住,跑到宜蘭來加入我協助指導的「優幼部落」後的早期紀錄:「完全理智斷線的一天。小琪不斷的跟其他孩子衝突,大叫甚至向對方丟玩具。媽媽選擇放空!.... 根本無法去跟她做任何理性的溝通。然後,就累積這樣的情緒回家。回家前,小惠老師特別交代回來不要跟孩子提今天在部落發生的事。嗯!我不提!但是,這個欠罵的小孩就是有辦法讓媽媽發飆罵人!回家的路上,就要求再買糖果,回家就給她一包事先準備好的糖果。晚餐她也不吃就吃糖就飽了。洗澡前要求看手機的YouTube,媽媽說,洗澡完再一起看。洗澡又哭哭啼啼要求一堆,然後說自己很累,亂哭一通。終於,媽媽發飆!讓她自己吹乾頭髮自己去睡。整個火已經大到要翻桌了!其實,我自己情緒很低落,後續完全不想再跟小孩說話。整個心裡感覺很重....要整理一下,明天再出發。

細看上述兩位媽媽的遭遇,當面對孩子不停地哭泣時,無論是當下處理到已經是心力交瘁,情緒崩潰。或是淡定忽視孩子需求,後來卻無法招架孩子的粗暴行為。關鍵都是在兩位媽媽無法「有效處理」孩子的哭聲,使得「哭聲成為哭鬧」。換句話說:哭聲本來就是幼小兒童求生的本能,但當父母未能有效因應,並減少孩子的哭聲,甚至開始將孩子的哭聲視為是哭鬧時,親子關係的品質開始惡化,孩子性格的健康也受到威脅。

更嚴重的是,孩子持續的哭泣,對於早期腦部的發育也有相當不良的影響。這方面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是1997Bruce Perry博士在美國德州Baylor大學所進行的。他研究發現:經常被忽略任憑自己長時間哭泣的孩子,會發展出過度活耀的腎上腺分泌系統。Bruce博士說到,因為這類孩子會在不適當的時間點或以不適當的頻率分泌腎上腺素及其它的壓力荷爾蒙,所以較易出現衝動及暴力之類的行為。

本書的論述,試著從大腦的發展脈絡,找出孩子出生後早期五年間重要的發展特性,提供給父母們參考,作為建立對孩子哭聲的正確反應態度,以減少輕易將孩子的哭聲視為哭鬧的機會。甚至,即使是無法去除稍大的孩子的哭泣,可能會有「取鬧」的目的,但仍然要用心看待孩子的哭鬧,因為,孩子的「鬧」依然是一種求助,需要父母及師長們費心的了解與協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阿貴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