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學王 VS. 機器人(一)

在社會上擔任金融分析師律師醫師以及教師等四種」的人,學生時代絶對是某種程度的「升學王」,教科書上的知識,用考卷的方式來問,對這些「準O師」而言,要回答都不會太困難。所以,這些考場健將一路順風,順利進入理想科系,畢業後取得資格,自然地擁有了現在的工作。多少年來,學校教育對台灣新生代的貢獻,上述的順利列車算是被多數人所肯定的,也是不少家長希望自己孩子走的升學路。但是,當李開復說:「最大白領失業潮來襲,4「師」首當其衝」時,我們該怎麼辦?

 

天下雜誌2016/04/25出刊596期在上面文章中,開宗明義寫道:「還停留在『知識經濟』嗎?抱歉,跟機器人比,你學得沒比它多,算得沒比它快。你會累,它不會。你要吃飯睡覺,它不用。」在內文中,李開復以律師為例的圖像最為鮮明:

AI可以研究每一個法官、陪審團的每一位成員,找出用什麼樣的辯護,能夠得到他們的認可,這些機器都已經做了很多。接著又說:「你要炒律師魷魚,讓機器來替你辯護,當然不太可能,律師出庭雄辯滔滔的時間其實很少,他們最常需要做的事是,針對各種案件研讀以前的判例、準備大量的文書工作。律師就可以AI為工具、助手,所以有些資淺律師就沒用處了。

天下雜誌編輯也作了補充:《紐約時報》二一一年三月報導,美國已經有好幾家大型律師事務所利用AI在案件調查過程中取代律師。一名律師加上AI,能夠完成過去需要五百人才能做完的工作。)

 

同時 , 我在中時電子報2017/02/20葉家興先生寫的一篇文章:我見我思-我的醫生是機器人讀到更震憾的畫面:「一位胃癌晚期患者在腫瘤科主任吳醫師面前,陳述自己的病狀,同時遞上各種檢查單據。吳主任在思考病情的同時,將各種病理數據告知華生10秒鐘後,一張詳細的診療方案分析單出爐!

10秒鐘,也不過一眨眼功夫。但這份處方已經足以讓華生參閱300多份醫學期刊、200多種教科書約1500萬頁的關鍵資訊,並且將處方內容翻譯成中文。

吳主任看著華生開出的處方,完全同意其診療方案。不同的是,吳主任依據的是自己多年的醫學訓練與臨床經驗,華生依據的是全球相關病例的大數據分析所得出的結論。處方上還包括詳細的用藥、治療建議、參考文獻全文等。對哪幾種藥效果如何、風險多高,華生都提出精準分析,大大強化了醫師與患者的信心。(讀者若有興趣,可參考下列連結: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70220000429-260109 )

 

 和上述報導類似觀點,李開復說:「醫生每天看診看那麼多,哪有時間讀所有的醫學研究最新結果?什麼時候該用免疫治療?什麼時候該用化療、放療?以前都靠經驗,但是那麼多新藥出來,什麼情況之下該用?還有,用基因排序,每個人的治療可以是個人化的,一組基因排序就是一個天文數字,醫生不可能看得懂,所以醫學的判斷,也會走向AI化。很厲害的醫生會以人工智慧為工具,差一點的醫生就會面臨挑戰、失業。

 

           再一次審視「升學王 VS. 機器人」的議題時,自許要為台灣建立本土化實驗教育系統的人文展賦教育基金會,是否該有些主張?雖然,全世界的人都還在找答案。

目前,在展賦教育0-26+的系統中有這樣的運作脈絡:「0-5歳的孩子,家庭應該全力優質化孩子的性格結構以及拓展感官潛能也就是:在出生後的最初6個月,提供配合嬰兒天生氣質的身心節奏需求的生活照料,讓嬰兒建立最原始的滿足與安心。接著在6個月至1歳半之間,要有人專心全力陪在旁邊,可以隨時解決嬰幼兒的各項需求以及提供穩定的依附,再運用已建立的依附關係,逐步引導孩子建立接近大人的生活規律。滿1歳半至3歳間,有了穩定的依附和規律生活後,這一階段要充分放手,讓幼兒可以自由獨立地探索週邊的環境。接著3-5歳,則是協助孩子建立優質人際關係的重要時刻。」簡單的說:「展賦的論點在於人類最早的5年,如果能夠給『優幼』的處遇,讓每個孩子生存的四大動能『身心節奏』『穩定依附』『獨立探索』『優質人際』都能順利奠基。我們相信,在未來面對環境的各種變化時,具有『優幼』生存動能的孩子,因應的能力與得到的結果,都會好一些。」

那麼 , 當孩子進入5-11歳的階段時,展賦教育怎麼協助這些「玩學」階段的孩子面對未來「升學王VS. 機器人」的議題呢? 請看「升學王VS. 機器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阿貴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