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天前,在「2017雜學校」亞洲最大創新教育展的最後一天的最後一場:「雜學校 親子天下       台灣實驗教育論壇」,我和我的孩子楊逸帆有機會同台分享。結束後,一位年輕的孩子說想要訪問我。訪談中感受到她的熱情、真誠。我們談的非常愉快,本以為這就是一個美麗的Ending,意外地,有人從別地方轉來了她的一篇報導。我問過她,她說可以給別人看。以下就是她的報導,也請您一起來欣賞,並給她鼓勵。

 

 

百年大計 父與子教育行動

 

亞洲最大創新教育展「雜學校」22日邁入最後一天,人文無學籍行動高中創辦人楊文貴,與兒子楊逸帆同台進行「父與子的幸福使命」論壇,於台上分享對於未來教育的想法,更不時展現幽默的親子互動。

 

 

楊逸帆:探尋體制外教育可能

 

作為兒子,也是紀錄片《學習的理由》導演。楊逸帆說,自己與父親最大公約數是對幸福的追求,主題雖是自己訂定,卻令他苦惱許久。仰慕身為心理學家的父親,楊逸帆很早便透露想習得父親真傳,卻總是被父親拒絕,因為楊文貴認為,兒子尚未感受世界,應該摸索出自己的路。

 

「看見朋友眼神中靈魂消失了。」楊逸帆談起《學習的理由》拍攝緣由。他說,當朋友離開體制外教育,於體制內學習過程,不僅自卑感增加,更增加對自我成就感的關心,以致於他們開始不懂如何與自然及社會相處。楊逸帆提到,他想去探究原因,是什麼使朋友過去的純真消失。

 

談論當前教育體制,楊逸帆點出人們「為什麼要上好大學」的動機,像是人們相信,學校越好,越能有足夠資源探索自己;越能建立不錯人脈;越能因競爭環境,鞭策自己學習;越能有好光環,獲得好出路。然而,楊逸帆質疑:「難道資源都在體制內嗎?」發展體制外資源及可能性,成了他當前一大任務。

 

挑戰社會的遊戲規則,要如何在社會中活下來?楊逸帆提出「以自我實現,承擔社會需求」概念,他認為人應發展自己的天賦及價值,同時關注社會需求,避免懷才不遇,「成為生命當中的CEO,找到自己的Bussiness Model。」

 

教育不死板 有機學習應萬變

 

2009年創辦人文無學籍行動高中,楊文貴將豐富研究成果融入教學規劃,打造很不一樣的實驗學校。楊文貴分享經驗,過去曾擔任小學老師,面對教學現場不能只有單一教學方式,扎實工作過程中,遇到問題找尋答案,再將答案融入教學,以良性循環方式不斷精進自己。

 

擁有博士學位,長期研究兒童發展心理及大腦科學,楊文貴以兒子楊逸帆成長歷程作為例子,分享每一階段孩子教育進程。他提到,人工智慧的發展,未來可能會取代許多人的工作,而這些人幸福感從哪來,成了他教育規劃的核心命題。

 

楊文貴把人文無學籍行動高中,視為一所有機體學校,因應學生成長需求,適時變更教學內容及模式。他期望發展學生天賦,能系統性因應世界快速的改變。「教育是百年大計。」楊文貴向觀眾提問,誰能活100年推行他理想中的教育?楊文貴將自己與兒子投入教育的時間加總,他說只要自己再活26年便有100年。楊文貴強調,不一定要孩子接你的棒,教育是要多人合作。他也在最後感性說到:「我以我兒子為榮。」

 

 

後記:作為師大社會教育學系的學生,平時所學之一,是學習如何向社會學習,觀察社會動態及發掘問題。碰見人文無學籍行動高中,了解其理念及辦學規劃,發現與自己大學所學有許多相似之處。像是行動學習的一句話「生活即教育,社會即教室」,強調學習不在課本,打破傳統思維,走進社會中學習。

 

人並非聖人,不可能都很完美。然而,台灣教育過去幾十年來,卻讓孩子只和考試卷共舞,脫離了社會、生活甚至是作為一個人。孩子的獨特性早已被慢慢消磨,呼應了前述楊逸帆提到的「純真消了」。

不過,即便孩子想不一樣許多教育決定權仍在父母手上,就算理念能打動孩子前進,現實情況更需要家長願意改變。改變契機,也需要社會環境允許,若家庭光是生活上有困難,真的是能好好上學就不錯了。

 

【撰稿: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系四年級                    余雅琳】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阿貴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